潘雅博 (Albert van Pabst)
albert@i-battery.com
吕女士
lvhuixin@i-battery.com
李婷婷
litingting@i-battery.com
徐林
xulin@i-battery.com
3月26日,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启幕。本次论坛年会以“亚洲与世界:共同的挑战,共同的责任”为主题,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,共同肩负促进和平与繁荣的责任。
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,截至2023年底,中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9.2亿千瓦。其中,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发电共占50.4%,超过火电(47.6%)。中国在“十四五”规划中定下的“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到2025年底达到50%以上”的目标提前实现。
能源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,也是人类发展最大的推动力之一。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是当前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。所以,能源转型一定是绿色低碳的转型,而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,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要实现绿色、数智、融合、创新4个维度的转型。
未来,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。在“双碳”目标愿景下,我国整个能源结构还将发生巨大的变化。当然,提到绿电,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运行成本已经低于煤电,下一步关键要解决储能的问题。
构建新型储能体系,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要实现规模化的长时储能。当前,化石能源还是占据主要能源输出,一方面,我国是制造业大国,能源转型过程中,不能忽视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兜底保障作用;另一方面,相比于化石能源,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具有间歇性、波动性的特征,需要配建合理比例、高安全的储能设施。
新型储能的发展,一旦具备了长时、稳定、经济的储能功能,就完全能够实现各个领域的零碳能源自给自足。
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支撑,能源利用效率会不断提升,储能技术会不断发展,这是一个大方向。与此同时,这些技术和产业可以用来支撑能源结构的转型。比如,去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,这就是创新的结果。
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过程中,新能源如何实现更高效、更低成本、更安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支撑,并逐步实现风光等新能源与储能、化石能源形成完美的匹配,这些都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。
文章来源:《每日经济新闻》